从默多克说开去



默多克隐隐有些坐不住,开始频频向google等新兴传媒形势施压。这也难怪,传统的巨头面临新兴产业的市场挑战,其产业和市场交接过程中的争夺必将轰轰烈烈,不妨期待一场好戏的上演。但闲暇下来思考这个问题,却越思考越多,颇有收不住的感觉。新闻媒体以及赖之以生存的广告走向新的形式,或许是产业发展的必须,或许我们会频频留恋报纸、电视阶段带给我们的美好回忆,不好怀旧的老人、不少搜集剪报的发烧友,更会不时回想那种纸张婆娑的感觉。可惜,怀旧的感觉并不能代替新兴的便利,它最多只是残留在人们回忆中的一个片段,最终还是会被现实的需要所掩埋。
这看起来并不是残酷的事实。近日,随着简化字的争议,关于书法艺术消亡与否的话题也甚嚣尘上。书法走到今天,早已经从过去的工作必须品成为了消闲养身工具,由一种工具上升为一种艺术。并不仅限于书法,任何艺术都是有生活的工具演化过来的。人们对音乐的需求,从图腾时代的宗教仪式、从模仿大自然的声音开始,直至今日,成为一种生活的调和品,有着和书法类似的发展过程。
所以,从工具到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产业的末路。默多克也不要郁闷,不用太长时间,报纸、书本以及很多电视、屏幕的传播形式进入登上古董市场,被艺术大家庭所接纳。
当然,产业的末路不代表艺术的末路。书法工具的逐渐消亡,也不代表书法艺术的消亡。因为艺术精神领域的复杂性,谈论艺术的消亡,要复杂得多。不过,自己想想倒也释然,艺术的消亡与否,总归还是现实的需要。或许我这个想法很功利,但我也很郁闷,可很多时候,越不愿意承认的事情,反而越是对的。
艺术的淘汰,绝不是因为艺术本身不够恢弘,不够抒情,就是因为人们的不再需要!很多人以为,京剧之所以现今未走向没落,是因为一代代人的努力,其实,那是因为京剧的底蕴,积累了太多的票友和感情,以至于现今为止,仍有大量的京剧迷存在,这一显而易见的市场需求,显然绝不会导致它的没落。

世界文化遗产有物质和非物质之分,每年申请的量都非常的多,而论到保护,几乎都需要商业化的运作和支持。政府的扶助、公众的自发捐赠保护,无疑都是杯水车薪,因为人们经常都遗忘了重要的一点:艺术本身,也是一种产业,一种需要经济等基本建设支持的上层建筑。说道饱暖思淫欲,大家都明白,可是在谈论艺术的时候讨论衣食住行,大家似乎又都不愿意了。清高是艺术的一种特征,但往往,也是清高,害了艺术本身。
可是,这绝对不是艺术消亡没落的根本原因。一门存在着大量需求的艺术,哪怕再清高,也不会走向灭亡。为什么会有古董市场、书画市场、唱片市场、电影院、音像店?因为这些都是市场,它的好坏决定了一个产业的走向。而且,人们经常以为,这么功利化地谈论一个东西,特别是艺术这个东西,是否玷污了艺术本身。其实,很多人都忘了,市场的作用不仅仅是交易,还有传播和交流。要培养出更多的需求,就必须有传播和交流。这一点,总有大量的例子做出印证,单说古地中海文化的相互渗透和影响,不正是因为贸易的盛行?
拿商业化来谈艺术,很功利,可事实就是如此。当某一天,某一项艺术失去了现实中的作用,市场开始消亡,即使大量的宣传和传播都无法换来更多的需求的时候,那也走向消亡不远了。

自己还曾经说过“七夕”的复苏,均是因为商家为了利益的需要而鼓搞出来的东西,对此颇有不满和抱怨。现在无比释然。与其在故纸堆中寻觅牛郎织女的没好,倒不如在现实中体会新时代人们对七夕全新的诠释,也更有助于咿呀学语的小孩了解传统文化的真正含义。

对自己思想的更新,算是一个收获。很多道理,大家都明白,只是,大多数时候,我们不愿意去明白,或者,潜意识里有那么一块东西挡着,阻止自己去明白。不仅艺术和商业的话题如此,其他的事情也是如此,只不过,艺术因为有了“清高”这个局限,使得艺术的遮羞布显得无比干净,一尘不染,人们舍不得拿掉他而已。但是,遮羞布总归是遮羞布,永远不会成为华丽的盛装。很多时候,卫道者们的思想总是在自己的不知不觉的习惯中形成的,隐隐有些可怕。



[本日志由 bestfuzhi 于 2009-05-27 04:51 PM 编辑]
上一篇: 回来了
下一篇: 向孙晓致敬
文章来自: 本站原创
引用通告: 查看所有引用 | 我要引用此文章
Tags: 默多克 艺术 消亡 产业
相关日志: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2801
发表评论
你没有权限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