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惊情四百年》



弗朗西斯•科波拉的《惊情四百年》在好几年前就看过,这部1992年的电影,包含了基怒•李维斯、安东尼•霍普金斯、莫尼卡•贝卢奇(——认真一瞅,以前还真看低了这个性感女神了,还以为就只有《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非常公寓》和《不可撤销》了,没想到他的确有过很多好片子的,包括《太阳之泪》、《狼族盟约》以及这一部《惊情四百年》——)等大腕的片子,当年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后来我看任何关于此种类型或者相似格调的片子的时候,总要和《惊情四百年》作一个对比。

CCTV-10在昨日又介绍了一次这部影片——说句实在话,除了神秘感和历史的厚重感之外,我总是不太希望导演和编剧把吸血鬼描写的太过邪恶,这种不死的生灵,总能给我带来超越潜能的渴望,而我,也总希望能在各种类型的吸血鬼的影片中看到模糊的界限和难以界定的争执。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我对非正非邪《惊情四百年》才特别喜欢,而年幼时观看的香港制作的一部吸血鬼家族的电影,介绍一个吸血鬼家族从不喝人血等的故事,也让我充满了新鲜和满足,我上网查了一下名字,找不到,不过应该不是《僵尸家族》——谁知道的,告诉我一下?

也许是担心国人不太了解些血鬼的历史,或者是中国人太过诗意,总之,中国人没有如实地把影片的原名《Dracula》直接翻译成《德古拉》,而是借用了一个更引人入胜的题目《惊情四百年》,还好,不是很俗。这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自古相通,从《搜神记》以及曹雪芹开始,人们就不断喜欢用神鬼的力量来满足自己的不切实际的感情和愿望。怪力乱神,自古皆然。美国人的《人鬼情未了》、《天使之城》等等,也都是这种模式的代表。而《Dracula》则加深了一种境界,那就是历史的延续和情感的复生。其实这种模式也非常常见,特别是在中国,前生后世的冥想和渴望,纠缠生生世世的恋情,腻腻乎乎,藕断丝连——记得前段时间看的谭易老师的小说《红纸伞》,姻缘几世;类似的文风大概还有最近出版的一本书《瀛湖鸳梦》,可惜还没有时间把它看完。而最近唐季礼和成龙的电影《神话》的场景,则和《惊情四百年》有些相像了,都是现在的人作为先人的某种依托而存在着,时时托梦、惊现陈年往事,颇有传奇意味。

所以,到这里为止,我觉得《惊情四百年》让我感到好看,并不是因为情节、导演、演员。这些都有些腻烦了的主题,很难再打动人们的心灵了。而本文的成功,我想,大概还是缘于与香港的《青蛇》以及中国的《白蛇传》类似但有不同的传说。
法海在中国是被人恨透了的“道学”人物,而《惊情四百年》中范海辛在一段时间内也为人所厌恶,但是他所承担的这样一种觉得还是情有可原,因为他的对手德古拉并非是从善始终,而甚至,在《范海辛》以及其它电影中,范海辛还是被备受尊敬——可惜我们的法海却没有这个好运气了,类似的人物,可能还有那个阻止牛郎和织女的王母娘娘;不过,这些虚构的人物之所以出现,大概也是源于人们对情感压制和专制的不满。在这一点上,欧洲人构造神话的时候则要聪明得的多,两边讨好,既给了德古拉一个予人同情和理解的机会,同时,也给了范海辛一个稍显正义的身份。我一直认为,《倩女幽魂》(应该说是聊斋故事《聂小倩》)中的女鬼和老和尚,还有小和尚,其实就处理的很聪明也很经典,至少比法海构造得高明——因为至少在我看来,每次我想到或看到雷峰塔之类的故事,总是先想到法海的自作聪明,然后才想到白娘子和许仙这对响当当的眷属。

另外一点让我觉得佩服的,是欧洲人的大胆(是不是异教所为,我就搞不清了),德古拉伯爵作为一个英雄,长期被传说丑化,甚至在失去了爱人后向十字架所代表的圣耶酥基督挑战,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至少,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位英雄,像霍去病、关羽、狄青等等,哪怕再有缺点,也是神化大于丑化,而德古拉则彻彻底底站在了魔鬼的一边,长年以来与十字架作对。不知道欧洲人构造这一传说的心理因素,但我想“原罪”肯定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哈哈,想来想去,后来我甚至把德古拉于弥尔顿长诗《失乐园》中的撒旦。

扯远了,就此打住,说一点不满,我对电影的结局一点都不喜欢!
最后,向《教父》、《现代启示录》以及《Dracula》的科波拉致敬!



===================================================
更多内容,可参看www.verycd.com的链接:http://lib.verycd.com/2005/04/08/0000045507.html


[本日志由 bestfuzhi 于 2008-11-06 07:05 PM 编辑]
上一篇: 明月几时有,圆木上青天
下一篇: 黑社会平衡说
文章来自: Original
引用通告: 查看所有引用 | 我要引用此文章
Tags: 惊情四百年 电影 科波拉 吸血鬼
相关日志: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0469
发表评论
你没有权限发表评论!